2018年2月4日 星期日

立春雜談:節氣與曆法小談

立春(陽曆2/4)是24節氣第一個點,一般人也會把他視為一年的起點。不過在古代,曆法家主要觀察的是四端點(冬至點、春分點、秋分點、夏至點),因為這樣可以確定地球軌道的位置,然後再用其他角度來推算節氣的到來。立春也是農民節,藉由一年之始來感謝農民的努力。

立春的使用主要是隨著陰陽合曆的建立而受到重視,由於四端點都位在陽曆月份的下半月,因此在二十四節氣當中,每個陽曆月份下半月的節氣被稱為「中氣」,而被指定為一月的「中氣」則是雨水,接下來分別是春分、穀雨、芒種、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每一個四端點都設定在季節的「中央」,至此陰陽合曆的陽曆部分可以說調整完畢了,參考從夏朝開始的「建寅制」,將冬至之後的第二個朔日視為元旦。中國古代曆法「一年的起點」是冬至,但是「曆法的起點」則要參照各曆法的不同,根據冬至往後多少個月視為正月,有「建子」(冬至該月為正月)、「建丑」(冬至下一個月為正月)、「建寅」、「建卯」(冬至之後第三個月為正月)等算法。

為什麼要做這樣的調整呢?因為配合陰曆必須閏月的緣故,曆法中規定,每一個陰曆月必須都要佔到一個中氣,如果有一個月他沒有佔到,那他就視為是上一個月的閏月。只有一個例外是,如果前一個或兩個陰曆月佔了兩個中氣,那下一個沒有中氣的月就不算閏月直接接下去起算,這樣的狀況可能會發生在陽曆的十二月和一月,也就是介於冬至到大寒中間。會這樣設定的原因是因為太陽在冬天走的速度比較快,因此若有閏月,會讓後續的月份難以安排。所以在農曆的運作上,不會有閏十二月和閏一月的存在。但可能出現一個農曆年裡面有兩個立春的情況產生,這時候我們稱為「雙春年」,例如今年(2018)由於去年有閏月的關係,立春被2017丁卯年的十二月吃掉了,更罕見的情況會有一個農曆年包含兩個立春跟兩個雨水,這個情況稱為「雙春雙雨水」,目前在研究上面近年只有1984年甲子年和1851年辛亥年有出現過。

曆法考量「建寅」可以達到兩件事情:一、將冬至設定在隆冬十一月。二、立春位於一月符合春之始。之後的中氣安排也能符合時節,所以才會沿用建寅制度長達兩千多年。陽曆的元旦很重要嗎?其實不重要,因為陽曆不管元旦放在哪一天,四端點之日都不會變動。

農民常會說今年閏幾月所以氣候會如何如何,其實並沒有什麼科學依據。因為那個閏月是人為的,並不是天然產生的。節氣的運作是太陽曆並非是太陰曆,只是為了配合人的操作,所以才會有閏月的產生。當然,如果農事操作只以太陰曆當作操作參考,那自然會有這樣的錯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