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有位朋友更新了臉書動態,帶著點新奇的態度說在全聯買到產銷履歷豆干。看起來只是一包平凡無奇,隨處可見的加工品,背後卻是國產雜糧復興的重要里程碑。
國內的大豆製品一年消費量超過一百億元,這麼多的消費量,卻絕大多數是來自於進口黃豆。重要的進口國包括美國、加拿大、澳洲。其中超過60~70%的大豆是基因改造產品,輸入國內之後比較多的流向是進入食品工廠產製沙拉油,鮮食或是加工的部分則大多為非基因改造,不過也有部分是GMO,依照現行的法規,必須強制標示,讓民眾自由選擇。
臺灣是否就沒有本土大豆了?其實大豆依照品種可以約略分為毛豆跟黃豆兩大類,在臺灣種植比較多的是毛豆品系,冷凍毛豆銷售到日本目前約佔市場第三位,但是在單價上是最高的。而黃豆品系因為長期仰賴便宜的進口黃豆,本土的黃豆生產長期處在一個低迷的狀態。而仰賴國外進口的黃豆會不會有風險呢?雖然現在的儲運方式都已經有精密的計算,但是從美洲千里迢迢運送到臺灣,至少兩個月的船期時間,有很小的可能會讓黃豆發黴產生黃麴毒素。因此近年來都有開始恢復國內大豆生產,供給新鮮又沒有安全疑慮的黃豆的呼聲存在。
2015年台中市政府提了一個計畫,原本的目的只是教育局想要讓轄區的學童喝新鮮的現打豆漿這個小小的願望。發動了台中海線的農民開始利用第二期稻作休耕的田地進行大豆的種植,但是一場颱風讓原本剛剛發芽的大豆全部泡湯。許多的契作農民因為原本可以支領休耕補助改為投入生產卻血本無歸感到非常無助。這時主要推動的台中市政府、負責契作的中都合作社和轄區農會清水、大甲、沙鹿區農會開始做積極的勸說與輔導,讓這些契作農民度過難關,於是颱風結束之後再復耕,今年終於迎來第一次的豐收。除了開始供應學童每週喝一次豆漿之外,更驚喜的是這些有產銷履歷的大豆產品進入了加工體系,因為產銷履歷的加工品必須從原料就必須具備產銷履歷,所以可以從標籤上的追溯號碼知道這包豆干是從哪一位農民所生產的黃豆加工而成。
經過了兩年的奮鬥(其實從基層起來的努力應該不止兩年),國產大豆終於取得一個相當重要的生產里程碑,也希望消費者可以用實際的方式支持台灣本土的農產品,鼓勵台灣農民持續生產。我們不能一直都說政府應該降低休耕補助,卻不用購買行為來支持國產農產品,只有國民自己挺,企業才會認為台灣的農產品有開發的空間,農民專注生產獲得收入,國內的農地才能不斷活化而不是被工廠跟廢棄物所佔據,保護台灣的土地要大家從生活當中親力親為。今天,來吃台灣產的豆干吧。
現在還有賣嗎?太晚看到這篇~~
回覆刪除應該還有喔!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