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9日 星期日

有機農產品,有什麼玄機?(一)

最近食品安全的問題越來越多,很多人轉而尋求更安全更天然的飲食來源。現在標榜「無農藥」的有機栽培農產品慢慢在各大市場佔有一席之地,但是很弔詭的,也常常發生有機農產品被衛生單位抽檢出含有農藥殘留成分。真的吃什麼都不安全了嗎?這,要從好幾個層面來看台灣的「有機農業」實質運作模式。

台灣已經立法通過「有機農產品驗證法」,明文規定「有機農產品」正式成為法律名詞,必須要通過農委會授權,經認證單位認證的的驗證機關驗證,符合有機農產品生產標準之後,才能在商品上面掛上有機農產品的標章。聽起來很拗口是嗎?簡單來說,主管全國農產品的農委會,並不直接去管理有機農產品,而是委託一些第三方驗證機構替農委會作老師檢查學生作業的工作。而這些第三方機構怎麼取得能夠當農委會小老師的資格呢,則是再透過認證機構(其實就是全國認證基金會, TAF)以農委會開出來的作業標準去檢查這些小老師符不符合資格,符合資格的話才可以去當小老師發好寶寶貼紙。

這些認證、驗證,就跟一般企業常常在做的ISO系列一樣,疊床架屋,把事情通通標準化、文件化,最重要的是需要費用。依照現行的收費標準,一個農戶生產一個品目的有機農產品,驗證費用是每年新台幣四萬元。假設我是一個擁有三分地(約九百坪)的小農戶,我種植有機稻米,冬季裡作高麗菜跟青江菜,每年就必須負擔十二萬元的驗證費用,我才能夠把產品都掛上有機標章。雖然目前有「集團驗證」的方式提供另類的折扣,但是在台灣實際從事生產有機的小農戶數目和面積遠遠高於合作社和農場,有機驗證辦法立意是好的,但卻忽視了實際運作上帶給生產者更多的負擔。有機農產品的價格高昂並不是因為他比較健康,而是他的生產成本確實比較高,如今再加上驗證費用的負擔,一旦緩衝期結束政府結束補助,有機農戶的生計將面臨更嚴苛的考驗。

在有機農產品從「業餘」走向「法治」的路程中,實際得利的並不是農民,也不是消費者,而是受到法律保障另闢財源的驗證機關。他們以農政機關訂定的「有機優良農產品作業規範」(OGAPs)作為標準,來要求農戶必須遵照上面所載的方式一步步栽種。但是農業並不是工業,在生產過程當中的變因許多並不是人類可以控制。農戶在生產過程和驗證機關產生磨擦時有所聞,但通常都是農戶要忍氣吞聲,為了不要得罪驗證機關讓自己的產品驗證不通過,即使農戶的操作方式沒有錯。有的農戶會開玩笑的說,有機驗證是花錢買罪受,但這和產銷履歷驗證並不相同,產銷履歷農產品不需驗證可採自行揭露履歷方式來達成,但是有機農產品必須強制接受驗證。或許這是因為有機農產品確實和一般農產品價格上有所區隔,為了遏止一般農產品魚目混珠所採取的措施,但我們不禁要問,有機品的價格是不是受到炒作才水漲船高的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