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4日 星期二

書摘: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

常常上媒體,跟李家同校長可謂台灣理工雙砲的彭明輝教授,其實也是個對農業相當關心的學者。日前詳閱新作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彭教授治學嚴謹,出書也毫不馬虎,引經據典,旁徵博引,以農業經濟、國家安全、社會穩定等層面,探討台灣的休耕問題。

台灣的休耕問題,其來有自,台灣有超過一半以上的農地位於彰化、雲林、嘉義、台南四大平原縣市,而自古便是以水稻為主的生產模式,而台灣西南部的天候限制即在於水資源的不穩定,冬季無雨,雨量集中於夏季。在沒有水利設施的情形下,種植水稻所需的灌溉水源得來不易。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派任八田與一工程師興建烏山頭水庫和嘉南大圳,八田發明的三年輪灌灌溉法使嘉南平原處處成為良田。水稻的生產量也與日遽增,同時也能兼顧日本在台生產砂糖的需求。國民政府來台之後,先以農業為發展重心,嘉南平原成為最有力的經濟後盾,不但養活了原本的台灣人和播遷來台的四百萬外省人,還有足夠的生產能量生產農產品外銷賺取外匯(也就是洋菇和鳳梨罐頭的輝煌年代),而後政府開始發展輕、重工業,需要大量的水資源,和田搶水的結果,水利會沒有那麼多的水源可以供應,農民無水可用,無法耕作,生計發生困難,台灣省政府的態度則是以發放補貼作為交換,希望種植水稻的農民可以休耕,讓出水資源給工業。這個年代,變成工業反過來補助農業了。



隨著外國文化的影響,主要是越戰期間駐台美軍顧問團帶來大量的美國飲食習慣,加上播遷來台的北方省分住民主食以麵粉為主,台灣人的飲食習慣從米飯為主轉移到米麵均等,現在則有麵粉較米飯佔優勢的情況。稻米的消耗量減少,造成稻米生產過剩,如此一來,政府更有理由鼓勵農民休耕。如今,嘉南平原通常一期稻作為正常播種,二期稻作有一半以上處於休耕狀態,重工業為主的北部,更常常是長年休耕狀態。

若是以長期連續耕作為主的土地,短暫的休耕可以促使土地恢復地力,蓄積有機質含量,改善長期施肥造成的鹽分過多情況。但不斷的不斷的以發出補貼作為休耕的鼓勵手段,加上政治力因素的影響,造成了農耕技術開始落後,國家的耕地都處於休耕狀態,糧食仰賴進口。台灣的氣候因為春季雨水過多,不利於小麥的生長,超過90%的小麥均來自於澳洲、美國、俄羅斯等產麥大國,麵粉的碳足跡(生產、運送單位產品從生產地點到終點所需耗用的能源)過高,導致糧價常常受到各種因素影響大幅波動,對於維持國內的糧食穩定供應相當棘手。

彭教授的主張,認為應該取消或減輕休耕制度,鼓勵農民重新回到生產崗位,他認為水田可以涵養氣候,補充地下水防止地層下陷,提高國內的糧食自給率,如此糧價也能隨之降低。

在書中的觀點如此,以實際面的考量來說,台灣應該重新思考水資源分配的問題,最近的中科搶水事件,彰化縣溪州鄉居民嚴重抗爭,要求不能再將濁水溪被集集攔河堰阻斷的水流送至中科。原本濁水溪是台灣第一大河,具有廣大的沖積平原,彰化、雲林兩縣有很大的部分仰賴濁水溪的水源供應灌溉。為了供應六輕用水,集集攔河堰將濁水溪從中游截斷,使得下游豐沛的水量頓時消失,失去大部分溪水供應的濁水溪下游變的沙漠化,當然,沒水可引,只好休耕。

當然休耕的對象以水田為主,倘若以轉做較不需要大量水源灌溉的旱田,也是解決之道。但長期的休耕補助,政府習慣了,農民也習慣了,要怎麼樣逆轉這樣的態勢,重新拿回上天給予台灣地理環境的恩惠,是整個社會都應該深刻思考的。

如果您對這本彭教授的著作有興趣,他的ISBN是978-986-120-703-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