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0日 星期日

有機農產品,有什麼玄機(三)

眾所皆知,有機農產品標榜的是「無毒」、「健康」、「對環境友善」等等很冠冕堂皇的理由。其中的無毒訴求,其實可以靠著前期施藥,後期用田間管理和非農藥資材的手段來控制。以蔬菜來說,苗期因為植株小,組織幼嫩,所以容易受到病蟲害的侵擾,前期用農藥幫忙除去較多的病蟲害,等蔬菜長大體格健壯了,再用傷害力比較小的非農藥資材去保護他,是個兩邊取其優點的管理方式。

臺灣的消費者很奇怪,受到媒體不斷的渲染,他們會認為任何的農藥都是非常毒的,只要被驗出來就是十惡不赦(以有機農產品來說)。但是,農藥殘留是怎麼被「驗」出來的呢?農藥的檢驗方式主要分為化學儀器方法跟生化法兩大類。化學儀器方法是經由儀器去分析樣品裡面的化學成分含量,藉此判定哪一種農藥的含量是多少。他的優點是正確和準確,但是缺點是花費的時間比較長,成本也比較高,基本上只有在實驗室有辦法作。另一種生化法是利用酵素去判定有沒有農藥的存在,這種方式簡便快速,所以常常被果菜市場和有機市集用來快速篩檢有沒有農藥。

但是生化法存在一個相當大的盲點,也就是他會有偽陽性和偽陰性的存在。當然,在有機農產品上並不會有偽陽性的問題,因為都是不得檢出,連一個分子都不該有(但是大家想想這有可能嗎?)。以常見的殺蟲劑達馬松來說,生化法的偵測極限是0.005ppm,而許多蔬果的規定殘留量是0.1ppm,這時候就出現了偽陽性,也許農民已經按照政府規定的使用方式使用了,甚至還多等了幾天才採收,但是就無法過關。至於規定殘留容許量是怎麼定出來的,之後會再做介紹。

而在有些農藥上,生化法會產生偽陰性,例如另一個常見的殺蟲劑陶斯松,生化法的偵測極限是65ppm。倘若規定的容許量是2ppm,那農產品上的陶斯松即使還有10ppm依然不會被篩選到,但事實上是超量了。如果有不肖的生產者知道生化法篩檢的各種農藥極限為何,他可以挑比較不敏感的農藥使用,然後檢驗過關。所以,當有機店掛出「本店所售農產品均經過檢驗不含農藥」,這句話是不是有值得質疑的地方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