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5日 星期一

停灌休耕,傷的是農,還是民?

今年,台灣面臨十年以來最低的降雨量。以至於各地水庫水情嚴重吃緊,嚴重影響明年度的用水計畫。也因此農委會跟經濟部、科技部聯手先拿了吃了將近七成用水量的農業用水開刀,宣布明年第一期作擴大停止灌溉。台灣管理水資源的問題容後再表,政府在處理休耕議題上的思慮欠周,也引發廣泛討論。

目前的爭議在休耕補助到底該怎麼分,因為台灣歷經多次土地改革,加上最近的小地主大佃農政策,一個實際有在耕作的農戶,他對於農地的持分可能只有1/10甚至沒有(完全佃農)。即使政府說補助是給實際種植的農民,但仍然衍生出很多的問題。


首先,地主沒有地租收入,勢必還是會對佃農施壓,佃農苦於維持契約最後大多還是會選擇低頭。而休耕補助分為三種,翻耕種綠肥85,000、翻耕不種綠肥78,000、轉做其他作物39,000。農民一甲地原本的淨收入約是八萬到十萬上下,看起來似乎還有賺頭,為什麼基層反對聲浪依然這麼大?一期作是台灣稻米生產的精華時間,六月底七月初收割,不僅病蟲害沒有二期嚴重,也比較少會受到颱風的侵襲,平均收益都比二期米高。休耕等於是降低他的收益,改種其他作物的困難度也很高,因為現在稻農已經是高度仰賴機械化耕作,機械都已經特化,很難用作其他的作物用途。而且稻農也不一定就擁有種植其他作物的知識,加上一些比較高經濟價值的旱作生長期也較長,屆時又影響到二期作的耕作時間。種種不利因素交集下,稻農只要遇到休耕,通常就一定伴隨著收入銳減,而田地並不因休耕就不需管理,不然會影響下一作的收成。

再者,農村產業鏈並不是只有耕種的農民具有生產力而已,依照農事進行,有許多的行業也搭配著過生活。一開始插秧需要跟秧苗場購買秧苗。整地需要農機,依照農地大小有的農民自備耕耘機和插秧機,不過更多的農民是以租借方式使用。一般小型農具維修需要仰賴打鐵行或一般五金店。種植需要的農藥和肥料因為休耕就停止購買,具統計,唯一受休耕影響最小農藥的是巴拉刈、嘉磷塞、固殺草等除草劑,丁基拉草、樂滅草等水田專用殺草劑仍會受到相當大衝擊。以前的稻作收割時需用大量人力,現在則幾乎都租用聯合收穫機,休耕即會影響收穫機業者的收入。當然,碾米廠沒有穀子可碾,自然也要喝西北風。周邊產業所造成的損失,豈是一甲地八萬五的休耕補助就能夠彌補的?

第三,休耕補助的發放是以農地為基準,也就是即使沒有耕作事實,本來用水量就很低的閒置田只要配合灑綠肥,一樣可以領取補助,造成財政困窘,但是地方政府又不敢不發,因為從之前的休耕政策便是如此施行,齊頭式的平等導致了政府只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以選票考量去執行政策,相關資源沒辦法充分利用。

農業用了70%的水庫水源,創造5%的GDP,就數字來看,很難不理解政府為什麼會放棄農業以金錢作初步的彌補去維護其他的產業。但是政府沒有看到,沒有這70%的水源從水庫釋出,經由水圳流至廣闊平原,在水田一面蒸發吸收熱量調節氣候,另一面滲入地下水層補充失去的地下水。有多少工業區在廠區自己開鑿深水井取水使用,這些政府很難管理,但這些工業區使用的地下水,絕大部分是完全沒有辦法再回歸地下水的。地下水除了支撐之外,最後會流入河川,補充河川的水體。上游蓋水壩已經將許多應該自然流入河川的水源截住,卻又不用合理的方式回補,造成下游河川生態丕變,沙漠化、海水入侵導致土壤鹽化的案例屢見不鮮。最後受苦的,永遠都是下游居民,而工商業的老闆們不會住在那邊。

烏山頭水庫蓋好之前,嘉南地區因為苦無灌溉水源會採三年輪灌制度,但都是維持各個地區會輪流有水用的情況,現在的缺水狀況是否也能參考之前的制度加以改善,而不是全面性的停灌,當局應謹慎審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