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8日 星期六

還要再迷信農藥快篩多久?

又爆出農產品在農藥快篩上面產生的糾紛,同樣的月經文又浮現出來了。

「農藥快篩到底準不準確?」

可以跟大家說,不準確。

前幾天收到一張中興大學曾德賜老師翻譯的殺蟲劑機制與其分類圖說,剛好可以用來說明。(點圖可以看原始大小)

這張看起來很恐怖的圖,是目前有在國際農藥組織登錄的藥劑種類,我們可以看到左上方有一個分類1 「乙醯膽鹼酶抑制」,目前的快篩,只能針對這個項目下面的農藥進行偵測。偵測的方式,是用呈色反應方式看乙醯膽鹼酶的抑制率,抑制率越高,代表毒性越高。

但是這跟農藥容許量並非完全掛勾,因為每一種農藥,他對於乙醯膽鹼酶的抑制能力都不一樣。所以就出現了「偽陽性」跟「偽陰性」兩種問題。

偽陽性:化學法去看沒有超標,但是因為酵素對他很敏感,所以抑制率表現的超級高
偽陰性:化學法檢測已經超標,但是酵素的反應比較遲鈍,所以看起來是過關的!

快篩檢測出偽陽性的時候,就是農民吃虧。偽陰性,大家都吃得很開心。

而且如果眼尖的讀者應該有看到,像是廣為人知的「寂靜的春天」的元兇DDT,竟然快篩法沒辦法檢測出來耶!雖然臺灣已經禁用DDT,應該不太會有人使用,但是也顯示出快篩法的盲點。
另外曾老師很用心,他用各種顏色標明各種藥劑的急毒性,從圖上也可以看出,快篩法篩的大多是劇毒到中等毒的藥劑,但仍然有很多中等毒的藥劑成為漏網之魚,沒有辦法監測出來。因此,就算快篩結果pass,就真的證明是安全的嗎?另外,這張圖只是殺蟲劑的範圍,殺菌劑、殺草劑另外各有一張跟這張表一樣篇幅的整理表。快篩看不見的殺菌劑,會不會對人類有風險?殺菌劑大多都是屬於低毒性是沒有錯,但是他們殺菌的機制很多都是干擾真核細胞裡面細胞核的代謝機制,進入人體之後急毒性雖低,但有比較高的致癌風險。目前,有一些特定酵素可以跟特定的農藥進行反應,然後可以讓人類做定量的參考,但是經濟性太低了,化學檢測方法仍然是現在最精確的把關方式。而更好的把關方式,就是從源頭就開始好好的管理。

你還相信快篩過了就安全嗎?

4 則留言:

  1. 醫學上也有快篩,總不能說醫生用快篩就有問題吧。風險管理、資源有限、分析瓶頸才是快篩存在價值的地方。什麼都要準,那就先確定農藥殘留標準設定是依照哪種分析方法建立的毒理學基礎、分析基礎訂下分析SOP,然後上萬名農業從業者大家一起來團購幾百萬的HPLC,然後在建立實驗室,然後再準備加入化學品非追不可,然後,台灣農業從業人員就贏過世界各國,率先倒閉。

    回覆刪除
  2. 醫學上的快篩是單一目標,所以可以做出具有專一性的檢測項目,農業上也有啊,查緝海豚肉的時候就有利用海豚肉特殊的代謝物用快篩模組去驗。農藥快篩的問題就在於他只是看冰山一角,而很多人拿著雞毛當令箭。

    回覆刪除
  3. 根本的問題還是在於太多人拿著快篩雞毛當令箭。醫療中的檢測根據他的目的通常分為篩檢與診斷(或確診)。篩檢的目的是從大規模群體中大量排除陰性個體,所以通常會設計成低成本,短時間,準確度較不高(通常比較容許偽陽性而避免漏網之魚)。而診斷工具通常會設計成比較仔細或詳盡,成本較高,時間較長,這是因為診斷工具通常是用在已經被篩過的族群上。如果要去追究快篩的準確性,老實說我覺得這是個蓄意誤導的問句。醫學上本來就很少「只」用快篩來當作結果,那充其量只是風險控管的一小環節。

    回覆刪除